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煜李小华
蓝莓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开发前景的新兴小浆果,我市商业化种植起步较晚,只有20年左右,但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的产业化道路上,大连蓝莓产业逐渐走上了一条精细化管理、精品化发展的道路。
在位于金普新区三十里堡街道四道河子村的蓝莓园,记者看到蓝莓长势喜人,一串串蓝的、绿的、红的、粉色的果实,犹如五彩珍珠,分外诱人。果农们汗流浃背地在温度高达36℃的大棚内采摘蓝莓。“这几天连吃饭时间都没有,‘奥尼尔’品种的蓝莓正忙着准备收尾,‘莱克茜’品种的蓝莓大棚又开始下果。”蓝莓园的负责人王玲说。她正和果农们一起采摘、选果、称重,忙得不亦乐乎。王玲认为,今年蓝莓丰收,主要原因是阴雨天少、光照足。“以‘莱克茜’品种的蓝莓为例,一棵树产果约4公斤,一个大棚种植棵蓝莓树,6个蓝莓大棚预计产果超1.3万公斤。”据市农业农村局调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市蓝莓栽种面积近3万亩,今年普遍丰收,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庄河市大营镇被评为蓝莓“辽宁特产之乡”。徐本海是大营镇大营村的蓝莓种植大户,为了让自家蓝莓提早上市卖个好价钱,他对蓝莓大棚进行控温,但提早上市的蓝莓遭遇到了疫情,输出外省的销路受阻,而本市蓝莓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售价较往年偏低。“成熟较早的一些品种上市时间可以提前到3月份,销售价高达元/斤,而今年同期上市的蓝莓售价为元/斤。”在不利的条件下能卖到这个价格,徐本海已经感到很知足了。据徐本海介绍,自家的蓝莓能卖上相对高价,主要得益于自己多年坚持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蓝莓品质。
据大连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蓝莓专家王贺新介绍,大连蓝莓特别是设施蓝莓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新时代,部分生产企业引进了各种智能化温控等系列生产设备,提升蓝莓品质。
与其他大部分水果品种相比,蓝莓的货架期要长得多。据王贺新介绍,在精细化管理模式和耐储品种推广的双重推动下,以及昼夜适宜温差带来的品质提升,大连蓝莓具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为了提早抢占市场,提高蓝莓价格,王玲今年引入“奥尼尔”新品种,新品种不仅成熟早,果儿又大又甜,深受市民喜欢。
大连森茂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我市最早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主要经营种苗繁育、科研育种。该企业从国外引进“云雀”“优瑞卡”“法新”等早熟的大果型蓝莓枝条,通过杂交育种,将这些具有早熟、果大、果硬、甜度高、果香浓郁等特点和国内一些具有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融合互补。
“国内蓝莓产业发展至今已将近20年,所栽种的几乎都是进口蓝莓品种。”王贺新表示,大连蓝莓将打破这种局面,目前,他和科研团队申请了多个自主培育出来的蓝莓新品种,其中已实审通过的有60余个新品种,将引领大连蓝莓产业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实现突破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