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为庆祝成立周年,全面回顾在的坚强领导下,闵行农业农村一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引领新时代人赓续星光、接力出发,区农业农村委主动走进全区百十余个乡村,组织两次集体采风活动,深入区档案馆、村史馆和农户家中,收集整理近两百张图片,举办了以“看‘三农’百年变迁、谋乡村振兴新篇”为主题的专题展览。
本次图片展分
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板块
进行线上展示
引人入胜
的绿色田园
发展
尤为精彩
的美丽家园
建设
给人启迪
的幸福乐园
实践
今天,我们将展示农业板块,带大家走进闵行的田间地头,了解百年来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体验现今科技助力、产业融合的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起来看看吧!
引人入胜的绿色田园发展
如果说闵行的行政版图像一把钥匙,那么错落有致的农田就像其中金色的点缀,是实现蓝映两岸、田园入城、步步林荫的灵魂所在。旧社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产业单一。新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民拿回生产的主导权,农业组织模式不断演变、生产工具不断更迭、生产设施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发生转变、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农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目前,闵行农业正由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高能级城市核心功能转变。挥汗如雨的生产队劳动场景已被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和数字农业云管理平台所取代,继续推动闵行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one
组织模式演变
土地自古以来是农业的根基,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绝大多数土地掌握在极少数地主、富农手中,广大贫下中农终日为地主阶级劳作换取有限的口粮,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被极大抑制。
解放后,为了带领人民实现富裕,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状,首先从理顺农业生产关系入手,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优化土地要素的配置,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
上海市龙华区梅陇乡六个村联合庆祝土改完成。年4月7日
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经历了从互助组——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翁,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上海县内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马桥区青登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合影。年
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成立大会上社员群众振臂欢呼大办人民公社。年9月21日
上海县诸翟公社陈家角大队小梁山生产队西瓜种植实行联产计酬。年7月27日
虹桥园艺场20世纪90年代初
如今的闵行
,粮食、蔬菜常年种植面积3万余亩,拥有近百家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闵行区水稻种植面积约1.65万亩,年产量吨左右。年
蔬菜播种面积4.62万亩次,总产量5.57万吨左右。年
上海正义园艺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
上海敏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two
生产工具更迭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工具也经历了更新换代。建国初期,农民们使用的还是锄头、镰刀等传统农具,落后的生产工具,成为制约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解放初期上海西郊区农民使用原始农具进行农耕。20世纪50年代
上海县群力人民公社颛桥大队新民中队社员使用镰刀收割晚稻。年11月5日
上海市西郊区黎明合作社稻谷丰收,社员们肩挑稻谷,满载而归。年11月
解放初期上海西郊区诸翟乡黎明社社员们在打谷脱粒。20世纪50年代
上海制造的双轮双铧犁在上海华漕农场试耕。年1月3日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产量上的去,各种生产工具也必须跟上去。在前期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闵行区逐步建立了广泛覆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专业力量指导广大农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一步步向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迈进。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人力挥舞锄头铁锹、畜力拉犁、手扶拖拉机、全程智能化农机的逐步转变。如今,闵行区粮食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年荣获国家级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累计完成2个蔬菜“机器换人”农机示范点的创建工作。
闵行区实现水稻插秧的机械化操作。年6月
地产国庆早稻进行机械化开镰收割。年9月12日
闵行区蔬菜定植环节开始实现机器代替人力。年4月
闵行区第一批蔬菜“机器换人”示范基地正在进行绿叶菜机械收割。年4月7日
three
生产设施发展
闵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基础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迭代,更体现在农田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完善。
19世纪50年代,上海市郊国营华漕农场露天种植的蔬菜。年11月
农民使用水泵、水管等为菜田浇水。20世纪70年代
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社员在开河、兴修水利。20世纪70年代
上海县虹桥人民公社干部、社员挑灯夜战改造蔬菜地。年12月
上海县虹桥乡农业公司为延长蔬菜供应期,建成12个管棚群和1个中棚群。年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露地生产,到建设塑料薄膜大棚,再到如今一个个高科技的智能玻璃大棚,闵行农业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稳产高效、旱涝保收的根本性改变。
为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闵行区积极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本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本区粮食、蔬菜的生产供应能力。
新型的联栋大棚更有利于蔬菜生产规模化管理和机械化作业。年4月
闵行区实现全基质无土栽培和电脑操控下的水肥一体化施用,成功种植“树莓”“蓝莓”等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
现代智慧温室玻璃大棚,实现蔬菜生产环境可查可控和反季供应。年9月
现代智慧温室内的顶保温、侧保温等装置,使温室内作物成功抵御极端寒潮天气。年3月
现代智能温室玻璃大棚内种植的活体蔬菜年4月
现代智能温室玻璃大棚内种植的樱桃番茄,产量显著提升。年4月
four
产业融合转变
传统的乡土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自给自足,缺少分工合作与贸易往来,很少能形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年以来,在国家发动群众力量发掘农家优良品种的大背景下,农业资源不断积累,为产业发展壮大打下根基。
农民把棉花送到收购站。年10月22日
上海县龙华人民公社龙华大队第四生产队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增加花色品种,保证市场供应。年10月26日
从建国至今一路走来,闵行区农业经历了从农林牧副渔多业态到以生态、绿色为导向的融合业态的转变。近年来,闵行区为解决耕地面积小、分布散的现状,整合具有市场优势和生产优势的企业,建立起稻米、蔬菜两个产业联盟,打造“闵田悦禾”“闵鲜青蔬”两个区域公共品牌,带领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入产业发展快车道。
地产农产品向精品化、绿色化发展,不断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年
闵行区区域公共品牌“闵田悦禾”“闵鲜青蔬”年9月-年4月
进入新时代,闵行区充分利用近郊区位优势,着力提升农业人文价值,积极从单纯农业销售向花卉产业、农事体验、亲子采摘等领域拓展,呈现出一三产融合发展的兴旺态势,更好满足都市人群重拾乡愁、回归田园的愿望。
上海侨嘉葡萄园开放采摘体验项目。年9月
浦锦街道“梦花源”成功获评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年6月
区内合作社开展科普教育学农体验活动。年7月
five
科技创新突破
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也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闵行区始终强调种源农业发展,一代代农业科技人员扎根田头,在选育种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先后培育出“秋优金丰”“闵粳”等优质水稻品种。
新泾区诸华乡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员在田头选种。年11月
现代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水稻品种选育。年5月22日
闵行区自主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秋优金丰”产量高口感优,曾获上海市杂交水稻评比金奖。年7月
闵行区自主选育的中晚熟品种“闵粳”稻米品质优良,曾获市级大米评优金奖。年10月9日
随着时代进步,闵行农业逐渐从“跟跑者”变为“并行者”,最终更要成为“领跑者”。年,闵行区兴建航育种源农业研发基地,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航育种源农业建设为核心、航育种源蔬菜为突破口,在农业的高端“芯片”领域全力攻坚,确保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闵行区将7大类17个蔬菜品系搭载“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回收。年7月14日
外观独特的航天蔬菜新品种,如太空天樱椒、太空白茄、太空鸡爪椒等。年9月12日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闵行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茬口布局,开展生态养地措施,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促进闵行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年,闵行区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县”。
机械化植保农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年8月27日
积极推广性诱、色诱及驱虫花草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年9月5日
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管控,环境生态愈加改善。年
进入新时代,闵行区全面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全区所有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一图一库一网”作用,为统筹把握全区农业生产现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开创出一条属于闵行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闵行农业数字云平台实现了全区规模化农业生产主体信息全部上网,数字化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年4月
基于数字化农业先行先试,闵行区于年3月4日率先开出上海市第一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年5月
:姚怡莹
:闵行三农
编辑:姚怡莹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
作者/来源:今曰闵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