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癞风魏征是一盏灯
桎木山人细雨敲打窗户,颇有长夜漫漫之感,于是就围炉夜读。信手而翻,与魏征不期而遇。掩卷而思,对魏征便有了新的认识。
在历朝历代人们的心目中,历史人物总是有忠奸好坏之分的。无论按什么朝代的标准来衡量,魏征都毫无疑问地是个大大的忠臣。尽管他先后辅佐过几个人,与“忠臣不事二主”的古训相悖,似乎算不得“忠臣”,可他偏偏名垂千古,在历朝历代如过江之鲫的名臣中,也算是屈指可数的名臣中的名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位巧忠良臣!说他巧忠,是因为他虽然历事诸主,但并不一味地愚忠,并不为一家一姓乃至一人去无谓地献出生命,也不是见风使舵,投机取巧,更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残喘而去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有了这个基本准则,他就可以明确自己“择主”的标准,而不是随便找到一块木板就当菩萨敬,随便找到一个人就奉为神明,也不是随声附和,唯唯诺诺,而是敢于为正义直面权威。李世民统一中国后,天下太平,很多公卿大臣建议太宗到泰山“封禅”,告成功于天地。魏征以为不可,坚决谏止,因此和唐太宗引起了一场辨论。太宗争辨说,难道我“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远夷不慕义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登耶?何为而不可?”虽然唐太宗一连提出六个反问,但魏征毫不让步,对上述各点一一进行驳斥,最后严肃指出“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在这种情况下,搞“封禅”之类的事,实为劳民伤财之举。最后终于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结束了“封禅”一议。当时,唐朝大臣能够自由地上书言事,唐太宗也能够虚心地听取臣下意见。*治清明,国富民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说他是良臣,是因为他既使自己赢得了名声,又使君主获得了声誉,还使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好处。他在进谏之时,不仅不为自己的实际利益乃至性命考虑,也不为自己的名誉考虑,实实在在,有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苟且偷安、沽名钓誉与他无涉。所进之言,皆于国于民有利,动机与效果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是为良臣。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初到当前为*态度的十个变化。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何脸面和你相见呢?”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讲话,为老百姓谋取了很多福利。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魏征死后,唐太宗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但他一生却活的坦然和幸福,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魏征竭诚辅佐太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也很中肯。
一个忠臣就像一盏灯,不但能照亮自己,还能照亮别人,灯越多,光明也就越多!历史上的魏征就是这样一盏灯,它照亮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