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要把蜗居校舍的孩子不当孩子 [复制链接]

1#

不要把蜗居校舍的孩子不当孩子


据深圳卫视报道,龙华新区的横朗小学在2006年初因为福龙路拆迁安置,搬迁到废旧的厂房,天热的时候,常常要一边上课,一边擦汗水。原本说好两年半过渡,但拟建新校舍的场地如今已被抢建成了别墅,这所学校就一直在临时厂房“固定”下来。学校建设一拖就是近8年,而别墅早已拔地而起,其间的价值取向一目了然。


横朗小学的遭遇在中国教育投入不足的大背景之下,其实算不得什么。在内地旅游路过贫困山区,破旧的学校外墙上可以看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之类的大标语,但事实上,穷的恰恰就是教育,苦的恰恰也是孩子。一些地方*府宁愿拖欠教师工资,让孩子们在不透光、不隔热的教室受苦,也要有豪车,有光鲜体面的*府大楼,但又不妨碍他们在公开的大会上庄重表态:一定要把教育搞上去!这是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的真实写照。


问题明摆着,教育搞得再好,也不能计入GDP,改善教育的投入也难有寻租空间。教育条件改善了,最大的受益者是平民百姓而不是官员,官员的子女可以到更好的环境求学,差的去省城,好的可以搞到户口到首都上学,更好的是出国,他们不在乎学校教育的好坏。于是,重视教育的说辞在一些地方就只是逢场作戏,没人当一回事。


当然,笔者的上述联想并非把深圳某些地方的教育同那些贫困地区的教育相提并论,而只是想指出,两者在对待教育的观念上,仍有相通之处。深圳不同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缺钱,但缺地,在安排稀缺资源时,教育就可能被忽略,于是出现了建别墅与建学校之间的一种很清晰的利益差序选择。


横朗小学的遭遇或许只是个案,而且因为是民办学校,被忽视也在“情理”之中。但一些原关外地区,公立学校的建设也差强人意。一朋友今年8月底搬进了深圳最大的保障房片区龙悦居,但很快发现小孩子上学成了问题,龙悦居周边的小学都没有多余的学位,配套的学校还在打地基,只好每天一大早送小孩到福田区原来的学校上学,下午在接回来。在每天早上7点左右的龙华线地铁里,这样流动上学的学生不在少数。


在络论坛上,有的人指责说,现在*府提供了低售价低租金的保障房,你的朋友还不满意,简直不知好歹。这种指责的潜台词就是,你们这些屌丝,给你点好处就应该千


恩万谢了,怎么还不知足呢?曾经读到一本介绍欧洲移民的书,随着移民增加社会问题凸显,当地舆论惊呼:人来了。来的是人,而不只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力,这些移民也是有各种正常需要的人,你要把他们当人看待,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同理,深圳那些住保障房的人们,那些合法生活着的非户籍人口,那些蜗居在旧厂房上学的孩子,也都有着健全完整的人的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流动人口去年底就已突破1500万,是户籍人口的5倍,他们来到深圳生活,还将继续生活下去,他们同样是移民,同样有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人生梦想,在居住、教育、医疗保障权等基本生存权利方面,都应有日趋平等的市民待遇。(来源: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